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热词: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要闻播报
地质调查助推皖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05-18 | 作者: 李平 |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享到

  尽管安徽不是发达省份,但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与内陆的连接点,其战略贯通意义也非比寻常。

  长江进入安徽段,为不易使人从地域上产生混淆,安徽人就赋予了它“皖江”的名号。5月17日,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示范及成果移交工作会议在池州市举行。会议总结了近三年来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旨在促进皖江沿线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助力皖江九市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关键是要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皖江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分段,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定位和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把皖江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从2015到2017年,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皖江经济带科学发展入手,开展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页岩气、水工环和土地质量调查等工作。部省共投入资金7.39亿元,实施了207个综合地质工作项目。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3亿元,实施了44个项目;安徽省财政出资4.76亿元,实施了163个项目,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效支撑服务了皖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从本次会议上了解到,近3年来,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取得了以下五大成果——

  一是皖江地区的非常规清洁能源调查取得重大发现。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调中心在皖江地区重点投资开展了下扬子地区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科学预测该区页岩气资源量3.37万亿立方米。在宣城市泾县实施的“泾页1井”煤层气解析点火成功,最高值可达9.33立方米/吨;在宁国市港口镇实施的“港地1井”钻获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煤层气、页岩油“三气一油”,开辟了2万平方千米页岩油气勘探新区。在宣城市杨柳镇部署的 “宣页1井(参数井)”,也发现气测异常。今年,南京地调中心还将继续在宣城等地区开展页岩气勘查,计划投资4128万元在安徽省宣城和巢湖地区部署三口页岩气战略调查井和两口地质调查井。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依托省地勘基金项目“淮南煤田潘集外围煤炭详查项目”,在安徽省两淮地区进行煤系天然气的勘查开发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淮南潘集地区的“潘气1井”在煤系地层取得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大发现。

  二是皖江地区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实施了全域覆盖。

  皖江地区是安徽省水稻的主产区,同时也是工矿的密集分布区,土壤面源污染不同程度存在。为了摸清安徽省皖江地区土壤质量底数,为皖江地区土壤生态修复、发展特色农业,振兴乡村经济提供高质量的地质科学调查成果,部省两级有效衔接,从不同比例尺入手开展了皖江全域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目前,中央财政投资的皖江地区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实现了全覆盖。1∶5万土地质量调查已完成南陵、桐城、青阳等3个市县,正在芜湖、宁国、全椒等11个市县实施。其中,池州市1∶10万富硒土壤资源地球化学调查新发现富硒土壤2309平方千米,使得池州市全域富硒土壤面积达到3824平方千米,占池州市域总面积的45.54%。足硒土壤面积1234平方千米,占池州市域总面积14.69%,集中连片分布于贵池区东南部、青阳县东部与南部、东至县东部等地。该项目通过查明池州市富硒土壤宏观分布和资源总量以及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养分丰缺状况,研究土壤硒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进行区域富硒农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富硒农业产业发展和布局建议,为后续的富硒土壤资源详细评价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池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做好富硒资源文章,扎实推进成果转化。池州市政府将“池州市富硒土壤调查”纳入市政府6个重点督查项目之一。国土资源部门会同池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环保局、农委、招商局等,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多次就项目工作进度、阶段成果表达及后续工作安排等进行现场协调,提出“发展大健康产业,发挥‘富山、富水、富硒、富氧’的资源优势,实施大健康产业规划和三年滚动计划”。依据近年开展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池州市已建成万亩富硒水稻生产基地,石台大山富硒区已发展成为富硒茶叶基地和休闲养生基地,经济效益明显。池州的经验充分表明,只要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积极作为,科研成果和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地质调查成果一定能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是皖江地区岩溶塌陷调查评价提出了减灾防灾的科学建议。

  安徽省皖江地区是工矿企业密集区,也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和矿山企业抽排地下水诱发的岩溶塌陷时刻影响着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皖江地区岩溶塌陷调查评价项目面积达2650平方千米,覆盖了铜陵市辖铜官区、郊区和义安区,芜湖市南陵县、繁昌县、三山区,池州市青阳县、贵池区等。调查区内可溶岩地层大面积分布,分布面积为861.33平方千米,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2.50%。

  项目根据皖江地区岩溶塌陷易发程度划分了岩溶塌陷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等4个区,并将岩溶塌陷风险性分为高风险性、中等危险性、低风险性和无风险性。对岩溶塌陷重点地区提出了防治对策。

  四是皖江地区水土重金属污染调查取得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成果。

  为加强长江经济带沿线工矿城市的生态保护,对矿山开采引发的水土重金属污染摸清底数,提出有针对性的修复和防治建议,安徽省开展了沿江城市带水土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项目。截至2016年底,查清工作区内共有金属矿山266个,其中新建矿山7个,生产矿山68个,停产、关闭、闭坑191个,涉及金属矿种有金、银、铜、铁、钼、铅、铅锌等。经过调查,项目组查明了重金属污染物来源及主要污染物,在铜陵矿集区、马鞍山向山矿集区、合肥庐江矿集区、芜湖繁昌矿集区和安庆月山矿集区等6个矿集区开展了地表水、地下水、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区内重金属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整体污染呈减弱趋势;前期矿山开采造成土壤中重金属的累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随时间逐渐增强。针对矿集区水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和趋势,项目组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如加强矿山废水治理、废渣处置,开展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治理,做好矿区浅层地下水保护措施等。

  五是皖江地区的矿产勘查取得了新突破。

  2015年至今,皖江地区新增大中型金属矿产地17处,新增铜170万吨、铅锌188万吨、金23吨、钨7.5万吨。一批重要的矿产勘查项目,如宣州区茶亭铜金多金属矿普查、钱村中舒家店大型铜矿、荷花山中型铅锌矿、兆吉口大型铅锌矿、逍遥大型钨矿、尚家山大型水泥用灰岩矿、马衙大型建筑用花岗岩矿等都取得了重大成果,为皖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字号: 】【打印】【关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 中煤地质总局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
· 开发与保护,汉中天坑群之惑
· 中国地调局科技成果转化交流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