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旧版回顾| 电子邮件| 维护邮箱   中国政府网
热词:
 
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海洋新闻
海洋经济—东海区经济发展动力引擎
2013-11-14 | 作者: 吕 宁 | 来源: 国家海洋局 | 【 】【打印】【关闭

  11月9日,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首次对外发布《东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首部区域性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东海分局副局长阿东对此进行了解读。阿东介绍,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要求,东海分局编制发布了东海区首部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东海区海洋经济发展基础、条件、现状和特点的客观介绍,以及对国家和东海区各地现有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产业指导的政策措施的汇集,更好地服务和引导东海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东海区海洋产业转方式、调结构。

  

  ■ 中国海洋报记者 吕 宁

  东海海洋经济年均增长率15.8%

  东海区包括东海和南黄海,北起江苏连云港赣榆,南至福建漳州诏安。沿海有江苏、浙江、福建3省以及上海一市,大陆岸线长约6800公里,滩涂总面积约9500平方公里,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4200多个,海洋资源丰富多样。近年来,海洋经济作为东海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据该报告显示,2012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约为20549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41%,占东海区三省一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6%,海洋经济已成为东海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按照以陆定海、陆海联动的基本原则,东海区海洋经济布局不断优化,已形成以长三角为核心、以沿海产业带为轴线、三省一市各具特色的总体经济发展格局。

  江苏省沿江沿海,是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与沿海新型工业基地。目前,江苏省正大力建设以连云港为核心的江苏沿海港口群,利用得天独厚的滩涂资源,发展滩涂农林牧业、滨海旅游业。

  上海构建以洋山深水港为枢纽、中小港口相配套的沿海港口和现代物流体系,形成包含航运物流、航运金融、航运信息等服务业的航运服务集聚区,加快建设长兴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开发东海大桥、临港新城和奉贤海上风电。

  浙江省依托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港口群,建设我国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宁波、舟山、温州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已初具规模,以舟山现代远洋渔业基地为代表的高效生态海水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

  福建省作为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目前正加快发展游艇帆船等高端旅游业,建设生态型海水养殖、育种和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推进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生产基地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2012年较2006年增加了141.6%,年均增长率为15.8%。2006年至2012年,东海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5%以上,2012年达到16%。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高。

  四大支柱产业实力日益增强

  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船舶工业是东海区主要海洋产业中的四大支柱产业,产业实力日益增强。2012年,东海区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到8020亿元,占全国的39%,其中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增长尤为明显。

  海洋渔业在东海区沿海均有分布,是用海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海洋产业。东海区海水养殖业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养殖产量稳步提升,单位面积海水养殖产量明显提高,集约化、科学、规范发展养殖已取得初步成效;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捕捞水产品产量明显增加,外海渔业资源得到有序开发,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2012年,东海区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093亿元,约占同期全国的30%,较2006年增长了110%。

  东海区海洋交通运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长三角和东南沿海两大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沿海港口群中港口分布最密集、吞吐量最大的港口群,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上海、宁波—舟山、连云港港为主,服务于长江三角洲以及长江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东南沿海地区港口群以厦门、福州港为主,服务于福建省和江西等内陆省份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台“三通”的需要。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的吞吐量稳居我国第一、第二位。2012年东海区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074亿元,占全国的43%,较2006年增加了106.5%。

  滨海旅游业逐步实现了从中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迈进,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发展,从传统的旅游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方式转变。2012年,东海区实现滨海旅游业增加值3277亿元,占全国的47%,与2006年比较增加了155.4%。

  在全球船舶工业向高端化、大型化发展的背景下,东海区海洋船舶工业提高高端船舶、大型船舶、特种船舶的产品比重,加强对液化天然气船、液化石油气船、特种工程船舶、豪华客滚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研发力度,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2011年东海区海洋船舶造船完工量达5337万综合吨,占全国海洋船舶造船完工量的73%,为我国海洋船舶工业渡过国际金融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

  海洋科技不断在高技术领域突破

  在海洋科研能力和应用方面,东海区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深远海技术、海洋工程、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淡化等海洋科技能力不断提升。沿海各省在发展海洋科技,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不断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海洋科技促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上海在先进海洋装备及高附加值船舶制造能力方面全国领先。江苏产学研创新基地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海洋风电等应用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具有领先水平,海洋科研投入不断增长,研发投入占海洋生产总值的1.9%。福建省在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制品、海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产业类型也日趋多样,海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已形成了涵盖多类海洋主要产业的产业体系。通过海洋科技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海洋政策进一步完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对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专章部署。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力引擎,是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宏观规划、产业指导及区域政策3个层面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东海区省市也在海域使用、海岛开发、财税、民营经济等方面给予了政策上的细化。

  在宏观规划方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是指导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海岛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划。

  在产业指导方面,为促进海洋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发布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能源业、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远洋渔业等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了各产业的发展目标及重大政策措施。如在《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应用,发展工业用酶、医用功能材料、生物分离材料、绿色农用生物制剂、创新药物等海洋新产品”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

  在区域政策方面,国务院批复的区域规划中均对支持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进行了明确。如,在《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中提出“加大重要海岛开发力度、完善重要海岛基础设施配套、扩大海洋合作交流、健全海洋开放平台、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海洋开发、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增强金融服务扶持、加大科学用地与用海支持力度,健全法规体系等方面的政策”。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试验区,在为上海临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将强有力地推动东海区海洋经济的发展。

  随着沿海开发的持续推进,江苏、浙江、福建三省以及上海市、宁波市、厦门市、温州市等都出台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意见和措施,主要包括财税、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产业园区、扶持发展远洋产业以及涉海基础设施保障政策等。如上海市提出“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现代航运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的措施。浙江省提出“2010年~2012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建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再安排10亿元用于设立浙江省海洋产业基金等”。福建省提出“2012年~2015年每年筹集不少于10亿元,集中用于支持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等海洋重点产业发展,每年按其贷款余额的5%给予贴息扶持发展远洋渔业”。厦门市明确提出“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海洋经济专项资金用于集中扶持海洋新兴产业、海洋科技攻关、公共平台建设和海洋经济龙头企业发展”。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发言最多为2000字符
  
 
  相关文档  
· 东海区今年第四航次(11月份)断面调查等外业监测结束
· 我国首部区域性海洋经济发展报告——《东海区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发布
· 《二〇一二年东海区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发布